江苏昆山的一个工厂里,全自动机器24小时不停运转着。这里一天生产着3600个外卖保温箱,大货车每天下午守在厂房门口,在天黑之前,工人要装上1000多个保温箱,运往全国。
饿了么、美团的外卖箱,就是在这间厂房诞生的。
1688上邂逅肯德基
2009年,老板廖志刚和几个朋友合伙,租了一间1000平方米的厂房,用一台设备,开始用“EPP材料”做电子产品的外包装。靠在1688上接单,维系着廖志刚的厂房运营着。
转折点发生在2年后,肯德基的采购员在1688上找到廖志刚,需要定制一批环保、又保温的外卖箱,发给全国的宅急送配送员。因为一开始就认定了EPP材料,采购员在1688上检索“EPP”,第一个跳出来的,就是廖志刚的公司。
第一笔订单,肯德基要了几百个箱子。这是廖志刚第一次接到食品领域客户的订单。肯德基的要求也高。“光打样就打了10多次,每次打样都要重建模型。”这一单,廖志刚算了一账,“几乎没挣钱,算上时间成本,或许还亏了。”但如今回想起来,肯德基的一单,却是改变他公司命运的一单。
因为肯德基,廖志刚的箱子被外卖行业的大佬们看上了。
跟巨头走上风口的保温箱
“从2013年开始,美团和饿了么的竞争不断,2014年,百度外卖也进来了。但他们都不知道,他们送外卖的箱子,都是我做的。”廖志刚笑了笑。
在那时,市面上的外卖箱,只有一层牛津布,里面没有EPP内胆。廖志刚把800多只保温箱由一家客户到了饿了么外卖员手上,送餐的体验感瞬间提升了。之后,饿了么的外卖箱全都改成了有内胆的保温箱。
2013年,美团入局送餐行业,巧的是,他们也找了同一家客户做箱子,背后都是廖志刚。此后的几年,外卖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,廖志刚接的订单也越来越多。
那几年,廖志刚的公司不断传来“捷报”,厂里每年的订单都在10万只以上。
“饿了么又下了5万个箱子。”
“美团跟了2000个!”
“百度也下了1000个!”
翻滚着的订单数,背后是外卖行业的兴盛崛起。2014年之后,饿了么、美团“你追我赶”地不断融资。前脚,饿了么宣布D轮获得8000万美元的融资。后脚,美团就说C轮已经实现了3亿元的C轮融资。那段时间,杭州的河坊街上,美食小店密密麻麻地排成一排,他们店门口都贴着“美团”“饿了么”已入驻的标签。
外卖市场不断在扩大,他们需要更多的外卖箱。
以前,中国人习惯使用白色的泡沫箱,但那不保温,也不环保,永远不能被降解。使用寿命也只有十几天。用EPP材料生产外卖箱后,食物可以保险、保温几小时。
2013年以后,国内的外卖行业进入了大爆发时期。大佬们之间的竞争,也体现在了外卖箱子上。
这一点,廖志刚的感受最明显:比如,饿了么的采购计划很严谨;美团的采购频率更快;百度最没有“要求”。
“那几年,饿了么是按照季度采购外卖箱的,每次都要了5万个箱子。”每隔3个月,廖志刚都能接到一笔饿了么的采购订单。
美团每个月都来下单,“每次补进2000个外卖箱”。百度外卖的采购是没有规律的。“有时候一个月,有时候两个月,每次要1000多个。”
百度外卖APP刚上线的时候,他们的预算不多,对箱子的要求也比较低。“他们要求降低箱体材料的密度,以此节约成本。”
到2014年,廖志刚的工厂就已经跟不上进度了。他换了一间8000平方米的厂房,增加了5条全自动生产线,开始24小时不停生产。一天能出3600个箱子。
廖志刚也不再满足于手头上的固定大客户,他做过调查,EPP保温箱在学校、餐饮店都有使用需求。为了引起这些客户的注意,今年,一些学校、餐饮店也开始从1688上找到廖志刚。“他们的返单率相当高,基本每个月都有订单。”